考研那点事(在校生考研什么时候准备比较好)

2024-05-10 01:54:28

作为一名有梦想的在校生,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准备考研比较合适呢?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在校生准备考研的时间,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在校生考研什么时候准备比较好

如果是在校学生,建议:

1、大三上学期至下学期3月:

决定是否考研;考哪所学校;从考试年3月份正式进入基础复习阶段,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全身心投入复习了,3-6月份基本保证每天3-5个小时的考研学习。后期强化阶段强度就比较大了,一般在8-12个小时左右。

1-2月份:利用寒假的时间最好把报考学校定下来,把考研资料尽可能得准备好。

3-4月份:把报考学校的参考书看一遍,不要求太细,因为很多东西在之前的本科学习之中已经学了,只不过是侧重不一样。

2、大三下学期~暑期:基础复习、暑假复习和考研班听课,并关注大纲、招简

5-6月份:在上一基础上,加深对书上内容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就要做笔记了,同时要尽量记住那些该记的内容。遇到不会的一定要做好标记,可以通过询问老师,询问学姐或学长,查阅相关资料(图书馆、网络)来解决。

7-8月份:这正是暑假,天气炎热,不过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因为在前四个月已经对考研内容进行了两轮学习,所不管效果怎么样,在这个阶段都要尝试着做一套考研真题。其目的是:检验一四个月的学校效果;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还要做些辅助性的练习来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3、大四上学期9~10月:考研网上预报名和网上报名,提高复习。

9月份:继续做题,包括练习题和考研真题。可以说是对7-8月份的继续,但侧重点是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10-11月份:这个时候因为参考书已经看的差不多了,考研真题也做了,所以就要继续回顾参考书,这次是更加有针对性地来看,查漏补缺的阶段。

4、大四上学期11月:冲刺复习、现场确认

5、大四上学期12月:冲刺复习、打印准考证、考试。

12月份:这个月其实对考研的最后结果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了。在这个阶段就要系统的总结前边学过的东西,使其系统化,条理化。顺便可以自己压压题。考试的前一个多星期。这一阶段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好心态,查阅考研期间应该吃什么,注意什么。

6、大四上学期2月:考试成绩公布

7、大四下学期3月:复试分数线公布

8、大四上学期4月:研究生复试、调剂

9、大四下学期5月:调档、政审

10、大四下学期6月:本科毕业,获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如果是已经毕业了的同学,建议:

备考不要太长,因为考研是需要集中复习的,如果超过一年复习的较为松散,体力支撑不起。半年至一年左右为佳。

建议在考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进入预热阶段,从10月直到次年3月,每天保持一个学习状态,考研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考研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1、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招生条件不同

学术型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国家09年新增的一月份统考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并不要求工作经验,招生条件跟原来的学术型硕士一样,应届生可以报考。

3、招生考试不同

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GCT在职硕士是参加10月份的联考,全日制专业硕士跟原来全日制学术型硕士考试时间一样,都是每年一月份初试。

4、入学难度不同

学术型硕士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5、学习方式不同

学术型硕士: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专业硕士:脱产全日制学习,学制2-3年。

6、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基本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一样,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7、文凭颁发可能不同

学术型硕士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专业硕士10月份单独考试颁发学位证书,1月份考试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8、社会认可度不同

学术型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专业型硕士:09年教育部才新增的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生,认可度尚受考验。不过有国家颁发的“双证”,相信前景会不错。

往届生考研报名需要注意的事情

一、往届生考研地点怎么选?何为考研报考点?

报考点,就是你在哪里报考。一办般在哪里报考,考场就设置在哪里。

考研报考点与报考单位有何区别?

报考点是指考生选择报名和考试的地点,可以就近选择;报考单位是指考生想报考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名称。譬如,想报考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考生可以选择他目前工作或学习地的报考点来报名,注意在哪里报名就在那里考试!考生只能选择一个报考院校一个专业。

往届生考研地点怎么选?

按照规定,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由此来看,往届生再选考研地点时要选择户口或者工作所在地。

对往届生报考点的选择规定得比较模糊,“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中的“或”字,实际把是否限制异地户籍报考的决定权交给了各个报考点。大致调研了下,现实的情况是:有的省市压根不看户籍,拿着身份证和学历证书就能确认,有的地方却很较真,限定必须在户籍地报考。所以,谨慎起见,建议考生们做如下准备工作:

先查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各报考点(注意:不是户籍所在地的招生管理机构)的网报公告。

如公告对户籍无明确规定,向各报考点进行电话咨询确认。

假设电话始终打不通或者各主管机构的也说得模棱两可(这种情况大家都懂的),而考生又准备选择户籍异地的报考点,尽量在现场确认(11月10日至11月14日)前开好工作证明(全职备考的可开暂住证)。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凭想当然,往年出现过考生临到现场确认才被告知不能考或者着急去开证明而耽误备考的情况。

二、往届生考研报名户口所在地怎么填写?

1、如果身份证和户口信息一致,就按照身份证上的信息填写

2、如果身份证没有及时更换还是要填写实际户籍信息,可以去网上查询,或者看父母的身份证地址。

3、如果户籍信息被保留在学校就填写学校地址信息,具体可以打电话问问院校。

往届生除了可以再户籍所在地报名考试外还可以去工作所在地。

三、往届生考研工作证明注意事项

1、往届生考研工作证明一定要开吗?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往届生应该选择考生户口所在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报考点,如果你选择了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报考点,现场确认时,就应该提供你工作单位的工作证明。

如果你选择户口所在地的报考点,就不需要提供工作证明。

2、往届生考研工作证明现场确认必须携带吗?

按常理是需要携带的,不过具体可以咨询考研报考点。

3、没有工作怎么开具工作证明?

建议找朋友或者家人找个单位开具,工作证明对单位没有限制要求,随便一家公司即可,它只是一种形式。或者可以咨询一下报考点该怎么处理。

四、往届生考研报名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不同身份的考生报考点不同

(1)推荐免试生根据毕业院校按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2)报考单独考试及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等考生必须到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名时间及确认手续按招生单位的要求办理。

(3)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往届生考研现场确认需要带的材料如下:

1。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2。学历证书

3。网上报名编号(即网上报名成功后系统显示的9位数字报名号);

一、为什么要考研——你的想法够坚定吗?

很多同学纠结要不要考研,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研呢?

下面几类情况比较适合考研:

1. 对某学科有浓厚兴趣,想在这个学科内继续钻研,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已经工作,需要学历为自己增加晋升砝码;

3. 本科专业实在不好就业,希望换个专业重新起航;

4. 本科专业不喜欢,勉勉强强读到毕业,希望换个专业换个行业

5. 理想的工作要求有研究生学历。

6. 想换个城市寻找机会,又不想太冒险。

下面几类情况不适合考研:

1. 没有明确目标,看见别人考,就想跟着考一个;

2. 不想找工作,不想进入社会,想读研在学校里再呆几年。

二、研究生报考条件——你可以考吗?

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三、考研院校选择——本校还是跨校?

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考生对本校的情况比较熟悉和了解,成功率相对高一些。

以下几类同学适合考本校:

1. 对本校比较满意的同学;

2. 认为自己的实力考本校最有把握的同学;

3. 想跟随本校某位老师学习研究的同学;

4. 需要一个研究生文凭,专业院校都无所谓的同学等;

以下几类同学适合跨校:

1. 对本校不满意,希望通过考研考取更好院校的同学;

2. 希望拿到研究生文凭,本校竞争过于激烈的同学;

3. 想要到报考院校所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同学;

四、考研专业选择——本专业还是跨专业?

定好院校,就要考虑专业的问题了。

以下同学适合报考本专业:

1. 对本专业比较满意,希望在专业道路上继续研究;

2. 对本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课基础扎实;

3. 需要有研究生文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以下同学适合跨专业:

1. 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读研改变求职方向;

2. 学习能力强,有信心通过复习拿下所跨专业的专业知识;

3. 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强,能找到所跨专业的信息和资料等;

选定本校本专业的同学,基本上考研目标就很清楚了。但是有跨校或者跨专业的同学,可选择的范围还是很大。这时候,主要可以从个人兴趣、就业前景、对考研的期望、院校的录取率和学费等方面做综合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专业名称听起来是一回事,真正进去读了可能会发现跟想象的完全不同。建议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尽量打听好实际情况,看看你要考取的院校和专业,是不是让你实现你的理想和追求。你对这个专业以及以后可能从事的行业状态,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免得辛辛苦苦考上之后再来感叹研究生读得不值。

五、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类别你了解吗?

现在大家对专业型硕士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主要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位,主要面对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考生。而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六、考研时间节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考研准备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一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须制定完整的复习规划,按照自己的复习节奏和计划一步步往前走。计划分远近,也分大小,先统筹规划全年个阶段复习内容,再细分每日复习定量。

制定计划坚持三个原则:1.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2. 不要和别人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3. 计划成功还需靠行动,决不能放任自流。

七、考研怎么复习——政治英语专业课你Hold得住吗?

考研准备分为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和冲刺阶段,各个阶段各个科目的复习侧重点不同。

在基础阶段,以英语、数学和专业课为主,英语主要是单词和阅读,数学对照去年大纲过一遍课本内容,专业课则需要把参考书目浏览一遍,梳理基本学科框架;

强化阶段中,随着考研大纲发布,英语可开始研究真题,锻炼阅读和翻译能力,数学则通过练习熟悉考研题型,政治开始系统认知教材内容,理解考纲知识点,专业课则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轻重难点;

最后的冲刺阶段,利用模拟题检验复习成果,查缺补漏,数学多做冲刺试卷,巩固解题方法和技巧;政治进行实战模拟,强化弱项和整体框架,专业课将书本和笔记结合起来,通过研读真题巩固知识点,同时留意报考专业的学科热点。

八、那些琐碎的生活——在家还是在校?宿舍还是租房?

到了暑假,以及考研最后的冲刺阶段,很多同学都会纠结考研复习地点,因为环境有时候对考研复习进度也很有影响。如果是自控能力很强,底子比较厚的人,在家复习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是自学能力比较差的人,希望有研友陪伴的话,那在学校复习是很有利的,毕竟学校学习氛围更浓厚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